•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陆地水生光合作用固碳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5-09-18【 大  中  小 】

 如何对大气碳收支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一直以来被视为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重大挑战之一。其中需要解答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是区域乃至全球碳源、汇的分布,大小及其变化。就目前而言,已知的碳源、汇之间尚未达到平衡,还存在着相当量的“遗失碳汇”。尽管有很大一部分碳失汇被认为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但其具体去向和量的大小仍具争议。为了解答碳失汇可能的去向,我所刘再华研究员等在传统岩石风化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岩-气-生相互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循环新模式,认为该碳循环过程是水、碳酸盐岩、CO2气体以及水生光合生物各环节之间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特别强调了陆地水生光合作用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为全球碳循环中遗失碳汇的去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然而,目前关于该模式中的有机固碳环节,即陆地水生光合生物对溶解无机碳的利用,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之间相互影响及相应控制机制的综合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相关研究的开展意义重大。 

 为此,我所刘再华研究员带领的岩溶作用碳循环研究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实验。他们通过对中国西南茂兰自然保护区一处表层岩溶泉及其中、下游池水系统的水化学动态和水气界面CO2交换进行高分辨率的昼夜观测及不同季节的对比研究发现:不论在夏季、秋季还是冬季,中游池的水化学参数都呈现出显著的昼夜变化,具体表现为DO、pH和SIC在白天较高夜晚较低,而EC、[HCO3-]、[Ca2+]和pCO2则是白天低夜晚高。同时,在光照充足的中午和傍晚,中游池还存在着显著的生物碳泵效应,表现为CO2反向通量(CO2从大气进入池水)。这主要是由中游池大量沉水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引起的(白天光合作用主导,夜晚呼吸作用占优势)。相比之下,在泉口和下游池,水化学参数的昼夜变化则不明显。这是由于在泉口和下游池沉水植物较少的缘故。根据质量守恒原理,计算得到在秋季和冬季中游池因生物碳泵效应所产生的碳汇通量分别可达892 300 t C km-2 yr-1和285 193 t C km-2 yr-1,相当于海洋生物碳泵的43至135倍。该研究结果表明,陆地水生生物光合作用可以利用和固定水中的溶解无机碳,由此产生的碳酸盐风化碳汇量很大,这对于正确评价岩石风化碳汇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同行审稿专家认为,该研究对陆地水生光合固碳机制及其通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并对岩石风化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水文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及地球化学期刊《Applied Geochemistry》上。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1500017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3292715300433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再华课题组 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南半岛生物质燃烧排汞的跨境传输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