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揭示了水稻叶片氧化气态单质汞的机理

发布时间:2025-02-18【 大  中  小 】

汞是毒性较强的重金属之一,可通过大气进行长距离运输,到达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环境健康风险。水稻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的粮食来源,前人研究发现,水稻叶片能够从大气中将单质汞(Hg0)氧化为二价汞(Hg2+),并在灌浆期向稻米中转运和储存,导致稻米汞污染,造成一定的人体汞暴露健康风险。因此研究水稻叶片氧化汞的机理是解决稻米汞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探究水稻叶片氧化汞的机理对于降低稻米中大气来源的汞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水稻叶片氧化Hg0的生理生化、分子响应过程认识不清。基于此,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1)水稻叶片中何种酶参与了Hg0的氧化;2)Hg0暴露的过程中,响应Hg0暴露的关键基因有哪些。针对以上科学问题,该研究通过提取水稻叶片匀浆液,并通过添加过氧化酶特异性抑制剂作为对照处理,进行Hg0体外氧化试验。对水稻叶片进行Hg0暴露,分别采集Hg0暴露0 h、3 h、9 h、24 h水稻叶片样品,进行叶片汞形态分析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水稻叶片响应Hg0暴露的关键基因,探究其表达规律,为使用基因编辑方法减少稻米汞积累提供基因资源和遗传基础,提升水稻富集汞机理的认识水平。

本研究结果如下:

1.与对照组相比,抑制叶片匀浆液中过氧化氢酶活性,Hg0氧化速率降低了91%,Hg0氧化速率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过氧化氢酶是水稻叶片中Hg0氧化的关键酶。

2.水稻叶片中的汞主要以半胱氨酸结合态的形态存在,在Hg0暴露下,大量基因发生差异表达,部分基因表达量被显著诱导增加,部分基因表达量被抑制降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水稻氧化还原过程、氮化合物合成、活性氧代谢、硫代谢等过程。

3.OsCATA和OsCATB基因表达量与水稻叶片汞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NAC和ERF转录因子是潜在的调控Hg0氧化的关键基因。

图1. 匀浆液氧化Hg0试验

图2. 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富集分析


图3. 基于时间序列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图4. 水稻叶片氧化Hg0的分子机理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22305和42394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生物地球化学(41921004)、贵州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024]013)和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No. GZQ202208090)的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田维军,通讯作者为王建旭、冯新斌研究员。论文信息: Tian, Weijun, Jianxu Wang, Yi Man, Christopher W. N. Anderson, and Xinbin Feng. Novel Insights into Hg0 Oxidation in Rice Leaf: Catalase Functions and Transcriptome Respons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0.1021/acs.est.4c08658.

(冯新斌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氧化还原过程中砷在喀斯特土壤中的迁移和固存研究
下一篇:氮磷失衡与湖库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