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贵州高原晚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13【 大  中  小 】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贵州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地理格局的重要过渡区段,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区内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于新生代沉积分布零星、不连续,目前对贵州高原新生代的地质、地貌演化历史研究还比较薄弱。贵州喀斯特地区河谷发育多层溶洞,记录了河流下切历史,是研究高原隆升的宝贵资料。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世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中外学者,利用宇生核素10Be-21Ne-26Al测年技术,对黔西北六冲河流域和黔南荔波地区的层状洞穴和河流阶地的碎屑沉积物(石英)进行埋藏测年,以揭示贵州高原不同地区河流下切历史,并可估算地体抬升速率。研究发现,乌江北源六冲河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发育有7层洞穴和阶地,埋藏年龄为0.41 0.12 Ma至2.85 0.21 Ma,结合拔河高度计算该地区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为57 3 m/Ma。黔南荔波发育有6层洞穴,碎屑沉积物埋藏年龄范围为0.56 0.16 Ma至3.54 (+0.25/-0.22) Ma,河流平均下切速率(47 5 m/Ma)略低于黔西北。黔西北与黔南层状洞穴高程和年龄有较好对应关系(表1),反映贵州高原晚上新世以来主要有四个成洞期,分别为2.85-3.54 Ma、1.23-1.25 Ma、0.75-1.06 Ma和0.41-0.56 Ma。不考虑均衡反弹效应,河流下切速率可代表地体最大隆升速率。两地相近的地体抬升速率表明,晚新生代以来,贵州高原两个重要地貌过渡区的地表抬升只有几百米、在区域尺度上大体一致,并且贵州西高东低的高原地貌于晚上新世前已经形成。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类)(专项编号:XDB40020300)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473055和41401009)。相关成果已发表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上。

论文信息:Yu Liu, Shijie Wang, Sheng Xu, Derek Fabel, Finlay M. Stuart, ngel Rod s, Xinbao Zhang, Weijun Luo*. New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lio-Pleistocene Uplift of the Guizhou Plateau, S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67, 101237.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10142100087X?dgcid=coauthor 

    

                                                                                                               (环境室王世杰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长江、黄河有机碳溯源与生物碳泵效应取得新的研究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