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室副主任冯新斌研究员和拉尔森·索尔杨教授喜获首届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外专家特聘研究员和外籍青年科学家工作交流研讨会议暨院情考察活动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为10位首届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获得者颁奖。地球化学所冯新斌、拉尔森 索尔杨(Thorjorn Larssen),喜获该奖项。
冯新斌研究员和拉尔森 索尔杨教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环境汞污染特征、人体汞暴露风险、农田生态系统汞的迁移转化规律、汞污染防治及环境汞污染修复等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1、贵州典型区域环境汞污染暴露评估、汞的迁移和转化特征和机理;2、贵州典型区域农村居民的汞污染暴露水平、暴露途径及风险评估;3、为我国的汞污染防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s》、《Environmental Pollu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Applied Geochemistry》等国际地学和环境科学类核心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ICMGP)及国际地球化学会议(Goldschmidt)等国际会议上做报告共8次。通过双边项目合作分别为中方培养博士毕业生1名(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为挪方培养了博士和硕士各1名。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表示,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的目标是引领国际合作。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需要一批有兴趣、有一定能力和意愿从事长期合作的学者。而来华开展实质性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发挥着国际合作“使者”的作用,正具有这方面的优势。2009年,中科院启动实施“外国特聘研究员计划”与“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至今共聘用773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以及295位外籍青年科学家。
拉尔森 索尔杨(Thorjorn Larssen)博士,1970年11月出生,1999年获得奥斯陆大学环境化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挪威水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以及奥斯陆大学化学学院兼职教授。拉尔森教授研究兴趣广泛:包括酸雨研究,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涉及流域循环、模型分析、环境决策评估等方向)、环境效应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和全球变化对污染物循环影响等领域的研究,以及环境模型与模拟等领域。过去8年以来,他一直担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大气污染物动态建模专家组成员,是第九届全球汞污染物国际会议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SCI刊物如“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ES&T”等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2篇,是《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17个国际SCI期刊经常性审稿人。他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项目组织和执行经验,作为项目项目负责人成功开展过10余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在中国开展合作项目6项,特别是与冯新斌研究员在中国汞污染领域的相关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于2011年度获聘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冯新斌,1968年2月出生,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环境中汞、镉、铅等有害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和非传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是国际SCI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编委;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Geosciences”副主编;第七届、八届和十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第九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第七届“微量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会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第15届环境中重金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执行委员会委员;已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20余篇。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挪威、瑞士等国际科研机构开展过10余项汞污染国际合作项目。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