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两会期间就“【两会聚焦·贵州绿】水环境净化:科技之力守护河湖安澜”主题采访我室张华研究员
“十三五”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绿水青山已成为贵州的靓丽名片!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贵州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沿线众多废弃煤矿,黔东南州鱼洞河长期处于“黄水”状态。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显示,鱼洞河流域是典型的山区雨源型河流,即径流由降水补给,但鱼洞河流域属喀斯特地质,有丰富的落水洞、溶蚀裂隙和溶洞、地下岩溶、暗河。这样的地质地貌给鱼洞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带来巨大考验,传统末端治理思路难以奏效。
我室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助力西南地区典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注入绿色活力。作为贵州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化学研究所承担的《鱼洞河流域煤矿酸性废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方案》项目,瞄准鱼洞河流域治理的紧迫技术需求,从“源头阻控、过程阻断和末端治理”的综合治理路线着手,着重论证了鱼洞河流域煤矿地下水补给关键通道“截引”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并筛选了酸性废水生成的过程阻控技术。
据项目负责人、我室研究员张华介绍,鱼洞河治理最大的挑战,在于每年持续产生的酸性废水量过大,传统“治污”模式成本过高且不可持续。对此,他和团队提出以“治水”为主、“治污”为辅的模式,即对尚未受到污染的上游来水、天然降水以及潜在补给源进行“引流”和“减量”,将关注的对象和区域,从煤矿采空区区域内“受污染水体”转向煤矿采空区区域外、尚未受污染的上游“干净水体”,以及煤矿采空区区域内尚未受污染的天然降水补给。张华表示,在实现鱼洞河流域每年酸性废水的产生量发生显著减少的基础上,结合过程阻断和末端治理的相关治理措施,有望实现鱼洞河水质持续改善。
目前,该技术路径正在当地得到积极运用。黔东南州要求,要加快推广“源头区域减量+关键通道封堵+末端治理”的技术路径,按照均衡有序、突出重点、从上游到下游、分阶段分河段的工作思路实施治理,推动实现鱼洞河水质总体向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