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复旦大学汪家家博士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15【 大  中  小 】

应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郝立凯研究员邀请,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汪家家博士(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人才)于2021年1月10日-11日访问地化所,并在环境室三楼会议室作题为“星星之火:硫循环如何影响稻田砷的形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郝立凯研究员主持,全所40余名师生参加学术报告会。


汪家家博士作报告

 硫和砷常相伴相生,它们的地球化学过程往往耦合在一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水稻田孔隙水中砷的化学形态研究主要围绕在无机砷酸、无机亚砷酸和甲基砷化合物;硫循环如何影响砷的形态、水稻田砷-硫可溶性化学物即硫代砷酸盐的形成一直悬而未知。

 汪家家博士从稻田砷的形态、毒性和沿食物链传递的风险方面展开介绍,以中国和欧洲主要水稻产区为研究对象,围绕硫如何驱动稻田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实验室-野外、微观机制-大尺度”的研究思路,首次证明了硫驱动-砷巯基化为稻田砷地球化学循环重要过程;同时开发了“螯合剂-冷冻保存,IC-ICP-MS联用法“的技术,揭示硫代砷酸盐在水稻形成、分布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汪家家博士和参会师生展开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简介:

 汪家家,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人才。2014年获中山大学理学硕士,2020年德国University of Bayreuth环境地球化学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稻田砷生物地球化学、铁-硫循环等研究。首次系统证明了硫循环驱动的巯基化为稻田砷地球化学循环重要过程之一。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

  (郝立凯课题组 刘灵飞/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第三届岩溶青年学术论坛会议二号(第二次)通知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