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长江口和东海近岸泥质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沉积记录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5-09-18【 大  中  小 】

 河口和近岸沉积物作为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汇,高分辨率沉积记录是反演其周边地区(或污染源区)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进程中污染历史的重要工具。然而在河口和近海复杂沉积环境下,相关沉积记录往往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模式。 

 东海近岸泥质区沉积物主要由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和砂-粉砂-粘土组成,从长江口外沿浙江和福建近岸向西南方向延伸,东北—西南长超过1000公里,限制在50-60米水深的内陆架发育,在长江口最宽,向南变窄。该泥质区可分为北部邻近长江口泥质区和南部浙闽泥质区。东海近岸泥质区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约50% 长江悬浮物南下在杭州湾及湾外群岛区被捕获形成河口外泥质沉积,约30%进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区。 

 本研究选择长江口泥质区和浙闽泥质区这一特殊的沉积环境,根据多个沉积柱对比研究认为,河口和近海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常存在两种主要的沉积记录类型:第一类,大河控制的沉积记录类型,该沉积记录主要出现在河口或近海,往往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共同点是流域内土壤中残留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沉积物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沉积记录反映流域内土壤中残留的二次污染源的再迁移强度。比如,在农药禁用以后,长江流域内过度的土地开发引发的大规模水土流失会造成近岸沉积柱中HCHs和DDTs含量的同步增加;在长江流域发生大规模洪涝灾害的年份,相应的沉积区间HCHs和DDTs会出现异常峰值。第二类,非大河控制的沉积记录类型,该沉积记录往往出现在河流物质输出的末端,该沉积记录的主要特征是污染物沉积记录与区域内一次污染源的使用和排放历史吻合。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河口和近海沉积记录模式中归纳出两种主要的沉积记录类型,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近岸近海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污染趋势和迁移规律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认识基础。 

 本研究受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长江入海沉积物沉积和迁移过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41103046)的联合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 “DDTs and HCHs in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coastal East China Sea” 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Volume 539, 1 January 2016, Pages 388–394)上: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5306707  环境室林田/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汞矿区居民食用大米的甲基汞暴露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