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喀斯特流域DIC及其碳同位素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5-06-04【 大  中  小 】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等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的出现,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与喀斯特作用过程相关的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影响着全球碳收支。喀斯特作用碳循环是“水—岩(CaCO3)—气(CO2)—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伴随着一系列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相应的水化学特征的变化。通过对喀斯特水化学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过程,并揭示其驱动机制,从而对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进行准确的评估。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再华研究员带领的喀斯特作用碳循环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国西南地区贵州荔波县的板寨地下河流域、普定县的陈旗和灯盏河泉域的水化学参数和溶解无机碳碳(DIC)同位素( 13CDIC)及该地区的气象条件进行了五年的(2007.9-2012.9)的连续监测,发现在原始森林覆盖下的板寨地下河流域,水中的DIC主要来源于有机质分解和根呼吸产生的CO2对碳酸盐的溶解,因此具有最低的 13CDIC值。另一方面,虽然板寨地下河流域为原始森林覆盖,但其上覆土壤薄而稀疏,因此对基岩的溶解作用弱,导致其具有低的pCO2、DIC、EC和离子浓度。在贵州普定县的陈旗喀斯特泉域,泉口附近较厚的土层覆盖,使较多的土壤CO2进入水体,因此喀斯特泉水具有较高的pCO2和DIC浓度值,以及低的pH、SIc和 13CDIC值。而在成对的相邻灯盏河喀斯特泉域,由于强烈的石漠化作用,土壤的CO2供给较少,加上地层中石膏的溶解作用,导致喀斯特泉水具有高的 13CDIC值、EC强度和高的离子浓度。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水化学和 13CDIC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温暖湿润的雨季,具有高pCO2和低pH、EC、SIc和低 13CDIC值,反之亦反。尤其是在干旱的2011年,13CDIC明显偏重(>3‰),表明地下水 13CDIC值可以作为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有效指标,这为利用喀斯特记录(如石笋、钙华)进行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地球化学杂志《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1500366X                             

               (环境室刘再华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英国埃克塞特大学Timothy A Quine教授访问地球化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