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项目启动会在贵阳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3-01-15【 大  中  小 】

2013年1月11-13日,我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项目启动会在贵阳顺利召开。项目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刘丛强院士和以汪集旸院士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所长与李世杰书记及相关处室人员、科技部基础司傅小锋处长、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处郭进义处长、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周少平调研员、贵州省科技厅于杰厅长与卞松保厅长助理、项目全体研究人员等出席了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在启动会上,我所副所长、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项目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总体部署,各课题负责人及参加人员分别报告了实施方案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专家组和项目成员围绕项目总体实施规划、具体研究思路、技术途径和管理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基于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及调控机理”项目获得科技部资助2400万元,是我所喀斯特碳循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该项目结合两大国家需求:国务院颁发的白皮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与2007年启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固碳增汇评估工作,以深入认识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机理为出发点,以水-岩-土-气-生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为核心,重点研究各圈层间碳交换的途径和通量,解析无机碳与有机碳在各个圈层的内在耦合关系,建立喀斯特地区碳循环模式,并认知喀斯特地区碳汇的调控机理。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①喀斯特地区无机碳与有机碳循环的耦合关系;②喀斯特地区碳“库”与“流”的动态过程。拟着重开展以下4个方面内容的研究:①植被碳循环及其与各个圈层碳循环的相互作用;②土壤碳源汇解析、周转速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③流域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过程与碳通量变化;④喀斯特地区多圈层碳循环模式耦合与调控管理。针对上述研究内容,设置如下4个课题:①植被及其与各个圈层碳循环的相互作用;②土壤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碳周转;③水循环驱动的流域喀斯特作用碳循环过程与碳通量变化;④水-岩-土-气-生间碳迁移/转换过程的模式耦合与调控管理。

启动会合影

项目责任专家刘丛强院士主持开幕式

科技部基础司傅小锋处长讲话

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研究员介绍项目情况

会议现场

会议间隙热烈交流(一)

会议间隙热烈交流(二) 

 

                        (刘秀明 郭 盛 白晓永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国家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院士莅临地化所调研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