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内陆水生系统内源有机质稳定性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11-06【 大  中  小 】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内陆湖泊初级生产增加。因此内陆湖泊内源有机碳归趋问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内陆湖泊的年有机碳固存量高于海洋生态系统。惰性溶解有机物(RDOM)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海水中保存数千年,然而,内陆湖泊初级生产产生的RDOM的归趋尚不清楚。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再华研究员领导的喀斯特水-碳循环研究小组采用 13C、碳氮比(C/N)和光谱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洱海有机质的垂向(即水体 捕获器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 柱芯沉积物)变化过程进行示踪,追踪RDOM的埋藏过程。在洱海水体中识别出两个内源有机质组分(C1、C2)和两个陆源有机质组分(C3、C4)。内源有机质C2在冬季和春季浓度较高,表明这两个季节为内源溶解有机质提供了有利的埋藏条件。在沉积物中识别出3个内源有机质组分(C1、C2、C5)和3个陆源有机质组分(C3、C4、C6)。其中捕获器沉积物中内源有机质的贡献分别为49.9 5.84%(PARAFAC)和56.7 5.62%(C/N);表层沉积物中内源有机质贡献分别为43.4 8.84%(PARAFAC)和40.8 14.26% (C/N),柱芯沉积物中内源有机质贡献分别为44.5 14.4%(PARAFAC)和48.4 6.04%(C/N);此外,微生物矿化后的内源有机质组分C2,在水体中作为RDOM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长时间保存下来;研究结果显示,柱芯沉积物中细菌矿化过程并非优先利用内源有机质,内源有机质长时间尺度上的埋藏主要取决于浓度大小而非来源。本研究为内陆湖泊内源有机质的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内陆湖泊碳汇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30501, 42141008, 42177248, 41921004)、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XDB40020000)等项目的资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3013495

  论文信息:Fan Xia, Zaihua Liu *, Min Zhao, Haibo He, Qiufang He, Chaowei Lai, Xuejun He, Zhen Ma, Yang Wu, Song Ma, 2023. High stability of aut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in inland aquatic ecosystems. Journal Hydrology 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3.130407 

(刘再华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稻田生态系统水稻富集甲基汞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