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湖泊内源污染物治理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0-04-01【 大  中  小 】

 近20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氮、磷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是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沉积物-水界面(sediment-water inferface,SWI)的含氧状态与内源氮、磷的迁移转化和释放速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提高SWI的溶氧水平成为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物质释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气态纳米技术的兴起为湖泊界面增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近期,陈敬安研究员课题组以天然白云母矿物为基底,负载氧纳米气泡,开发了一种专门针对SWI精准增氧的新型材料(Oxygen nano-bubble modified mineral,ONBMM)。研究发现:1)ONBMM可在毫米尺度有效提高SWI附近的溶氧水平,界面最高浓度达6.55 mg/L。2)ONBMM显著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总氮(TN)和氨氮(NH3-N)的浓度,与对照相比,内源TP、NH3-N和TN输入通量分别降低了96.4%、51.1%和24.9%。3)高分辨率观测表明,ONBMM通过提高SWI的氧含量,有效地抑制了铁结合态磷(Fe-P)的还原溶解,是其抑制内源磷释放的主要机制。4)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ONBMM增强了SWI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脱氮作用。综上,ONBMM技术为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氮、磷污染的原位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图1 ONBMM的沉积物-水界面增氧和内源氮、磷污染原位控制效果 

 上述研究成果以“Oxygenation and synchronous contro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lease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using oxygen nano-bubble modified material”为标题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8258 

 本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No.XDB40020300)、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U1612441)、国家基金面上项目(41773145、41977296)和贵州省科技攻关计划([2016]2802)等项目的资助。 

(陈敬安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汞污染农田治理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