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被高估的中国大米汞和甲基汞暴露及健康风险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9-12-23【 大  中  小 】

 本世纪初以来,大米汞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居民关注的新议题。自水稻富集甲基汞的现象在中国贵州万山汞矿区被报道后,食用大米被证实为汞矿区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作为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大米的汞污染问题也逐渐被联合国环保署(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众多国际和国家组织所重视。许多科学家开展了关于水稻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迁移机理方面的研究。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典型的汞污染区。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水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8.5%,消费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9.1%,大米的安全问题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举足轻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针对典型汞污染区的研究及相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被广泛报道,而这些来自污染区的研究结果,使我国居民对日常食用大米中汞的剂量水平及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担忧。为了回答我国居民的关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仇广乐研究团队对我国市场上销售767个品牌的大米(源自29个省708个国产品牌和58个源自10个国家的进口品牌)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市售大米整体处在安全水平(总汞含量:3.97 2.33 ng/g,甲基汞含量:1.37 1.18 ng/g)(图1),远低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限值规定的20 ng/g(总汞),与我国汞污染区大米总汞和甲基汞水平相比,也低于1-3个数量级(图2)。我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居民食用市售大米所面临的甲基汞暴露剂量(0.005-0.0109 g/kg/day)和无机汞暴露剂量(0.0014-0.0017 g/kg/day),不存在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甲基汞暴露剂量(0.229 g/kg/day)和无机汞暴露剂量(0.571 g/kg/day)限值的现象(图3)。该研究还发现,与先前我国非污染区大米中总汞和甲基汞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来我国大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大米总汞含量自2007年以来下降约60.1%,甲基汞含量下降约43.3% (图4)。该研究还指出,总汞和甲基汞的实测结果约为近期众多模型研究中所使用总汞和甲基汞含量的31.2%和41.7%左右,这暗示了目前我国大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及对应的居民大米汞暴露风险存在了高估,该研究也证实了我国大米汞含量及居民暴露风险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大米中汞含量的下降不仅是对我国过去十几年间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效果的反映,也是对于我国近年来执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肯定。 

 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9.113706

(仇广乐研究团队/供稿)


 图1 我国市售国产大米和进口大米总汞和甲基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2 我国先前非污染区和污染区大米研究和本研究中大米总汞含量、甲基汞含量分布特征及甲基汞占总汞比率


图3 我国居民消费市场大米后面临的甲基汞和无机汞暴露风险百分位值分布,无论食用市场何种品牌大米均不会面临大米汞暴露超标情况


图4 自2007年来,我国种植大米中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变化趋势


 

 


附件下载:

上一篇:全球土壤湿度与植被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