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大气颗粒态汞稳定同位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9-04-23【 大  中  小 】

 大气颗粒态汞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复杂的气-粒分配和化学转化过程的影响,导致同位素分馏并改变原始的同位素特征,使得直接利用汞同位素追踪来源变得更加困难。 

 考虑到大气颗粒态汞可能存在昼夜的光化学过程差异,陈玖斌课题组黄强博士利用汞稳定同位素研究了北京大气颗粒态汞的同位素组成昼夜变化。通过定量分析昼、夜PM2.5样品的汞同位素组成,发现颗粒态汞的同位素组成,尤其是非质量分馏具有显著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如图右所示),白天样品(day)的非质量分馏 199Hg比夜间(night)显著较高。通过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气团轨迹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昼夜变化不是由源贡献的变化引起的,而更可能是由于颗粒上的二价汞的光化学还原所产生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除一般认为的昼夜温差变化引起昼夜颗粒态汞的质量浓度变化外,大气颗粒态汞发生的光化还原过程,也可导致颗粒态汞的质量浓度昼夜变化,该过程产生的气态单质汞,也可能是大气中气态单质汞的一个贡献端元,颗粒态汞与气态汞的转化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相关成果已发表于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论文信息: 

 Qiang Huang, Jiubin Chen, Weilin Huang, John R. Reinfelder, Pingqing Fu, Shengliu Yuan, Zhongwei Wang, Wei Yuan, Hongming Cai, Hong Ren, Yele Sun, and Li He. Diel variation in mercury stable isotope ratios records photoreduction of PM2.5-bound mercury.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9, 19: 315-325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5194/acp-19-315-2019 

(陈玖斌课题组/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