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1.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信息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地化所汞课题组完成三江源地区野外考察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8-05-22【 大  中  小 】

 三江源地区因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重要河流而得名,并因此被称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平均海拔超过3500-4800米,行政区域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关乎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 

 近日,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青藏高原研究所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组成考察小组,在三江源地区开展了野外考察工作。在十数天的考察中,小组成员足迹遍布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澜沧江源头(扎曲)及其支流、长江源头(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及其下游流域(通天河)。考察小组不畏缺氧、严寒、大风、暴雪等高海拔地区的重重困难,最终在50余个采样点采集到包括河水、湖水、沉积物、土壤(含表土和剖面)、植物、苔藓和农产品等多种环境样品。此次考察结束后,科研人员将通过分析样品中重金属汞和有机污染物等,刻画三江源地区多介质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介质分配规律,进而揭示挥发性污染物大气传输和环境迁移的控制因素,这将为全面评估人类活动对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提供依据。 

 本次考察主要受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4-5-2子课题“污染物跨境传输过程与环境影响对策”支持。该子课题由我所冯新斌研究员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王小萍研究员联合负责,旨在揭示重金属汞和POPs等跨境传输污染物在泛第三极地区重点区域的环境迁移转化规律,综合评估有毒有害污染物对泛第三极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 


科考小组成员   


考察小组成员顶采集河流水样
 


考察小组成员采集地表样品


考察途中所遇的藏羚羊

(商立海/供稿)

 

 

  

   

附件下载:

上一篇:喀斯特地区生态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取得新认识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