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简介
    • 主任致辞
    • 学术委员会
    • 现任领导
    • 联系我们
  • 科研队伍
    • 院士
    • 杰青类青年
    • 优青类青年
    • 青促会会员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助理研究员
    • 技术队伍
    • 管理人员
  • 科研信息
    • 科研进展
    • 重要项目
    • 获奖情况
    • 代表论文
    • 出版专著
    • 发明专利
  • 开放与合作
    • 学术活动
    • 开放课题
      • 开放课题申请
      • 历届开放课题
  • 研究平台
    • 仪器平台
      • 元素和形态分析系统
      • 微区分析观测系统
      • 同位素分析系统
      • 生物地球化学平台
    • 野外台站
      • 台站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媒体采访
  • 学生工作
    • 学科介绍
    • 招生目录
    • 研究生导师
    • 学生获奖
  • 党建与文化
  • 人才招聘
  • 通知公告
  • 图片新闻
  • 友情链接
科研队伍
院士
杰青类青年
优青类青年
青促会会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技术队伍
管理人员
  • 当前位置:首页科研队伍杰青类青年
  • 杰青类青年
    刘承帅
    职  称: 研究员
    邮  件: liuchengshuai@vip.gyig.ac.cn
    地  址: 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99号
    简历
    刘承帅,男,1978年出生,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2007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博士;2010-2011年香港大学博士后,2012-2013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2014年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2012年晋升为研究员,曾担任中心主任、副所长;2015年至今在地球化学所工作,2018年开始担任实验室副主任,2021年3月开始担任研究所科技与规划处负责人。主要从事表层地球系统金属元素境行为及调控、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60多篇,截止2022年9月,SCI论文他引5000多次,高引指数42;申请专利53件,其中授权31件,多个技术专利转化应用;参与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6项;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兼职。
    研究方向
    表层地球系统金属元素环境行为与效应,包括:
    [01] 区域环境金属元素迁移转化过程;
    [02] 金属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
    [03] 土壤矿物结构活性及其重金属环境效应;
    [04] 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与控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十项代表性科研任务:
    [0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元素环境地球化学”(42025705),2021.01-2025.12,项目负责人,400万元;
    [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场地土壤阳离子态重金属活性钝化新型功能材料研发”(2020YFC1808500),2020.11-2023.10,项目负责人, 1499万元;
    [03]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基于结构分异的喀斯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行为机制”(QYZDB-SSW-DQC046),2017.5-2022.12,项目负责人,250万元;
    [04]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喀斯特关键带重金属循环与环境效应”,2020.01-2023.12,项目负责人,200万元;
    [05] 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南岭矿区土壤重金属结构分异特征与污染来源解析”(U1701241), 2018.1-2021.12,项目负责人,283万元;
    [0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金属氧化物与重(类)金属间的氧化还原固定于去除技术研发”(2017YFD0801002),2017.7-2020.12,课题负责人,375万元;
    [07]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有机化学品污染农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防治技术方案”(201503107-4),2015.1-2019.12,课题负责人,200万元
    [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生物地球化学”(41921004),2020.01-2024.12,骨干成员,1030万元;
    [09] 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资金重大项目,“工业场地污染土壤资源化处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2016B020242006),2016.1-2018.12,项目负责人,800万元;
    [10] 广东省科学院科研平台环境与能力建设项目,“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产业化国家级平台培育”(2016GDASPT-0212),2016.1-2017.12,项目负责人,290万元。
    社会任职
    [01] 期刊编委:Biocha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Acta Geochimica、生态环境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02] 全国性机构学术兼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03] 省级机构学术兼职:广东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土壤与肥料学会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04] 相关领域实验室学术兼职: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05] 科技咨询与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组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会评专家、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多个专项会评专家、国家特支计划等人才专项答辩会评专家、广东省农业厅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专题专家、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2016-2030)咨询专家;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指南专家组专家、广东省第三次全土壤普查(三普)专家技术指导组专家、贵州省第三次全土壤普查(三普)专家技术指导组专家等。
    获奖及荣誉
    [0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02]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层次);
    [03] 国家特支计划人才;
    [04] 贵州省省管专家;
    [05] 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06]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07] 2020年第一届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奖;
    [08] 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
    [09]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第9);
    [10] 2015年第21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一种巯基-铁基复合改性粘土及其制备方法”;(排名第1)
    [11] 2012年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
    [12] 参与获得其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四项。 
    代表论著
    近五年十篇代表性论文(共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其中第一/通讯70多篇)
    [01] Liu YH, Xia YF, Wang ZR, Gao T*, Zhu JM, Qi M, Sun J, Liu CS*, Lithologic controls on the mobility of Cd in mining-impacted watersheds revealed by stable Cd isotopes. Water Research, 2022, 220, 118619.
    [02] Tong H, Zheng CJ, Li B, Swanner ED, Liu CS*, Chen MJ, Xia YF, Liu YH, Ning ZP, Li FB, Feng XB, Microaerophilic Oxidation of Fe(II) Coupled with Simultaneous Carbon Fixation and As(III) Oxidation and Sequestration in Karstic Paddy Soi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 55, 3634-3644. 
    [03] Liang S, Zhu LY, Hua J, Duan WJ, Yang PT, Wang SL, Wei CH, Liu CS*, Feng CH*, Fe2+/HClO reaction products produce FeIVO2+: An enhance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 6406-6414.
    [04] Tong H, Liu CS*, Hao LK, Swanner ED, Chen MJ, Li FB, Xia YF, Liu YH, Liu YN, Biological Fe(II) and As(III) Oxidation Immobilizes Arsenic in Micro-oxic Environment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9, 265, 96-108.
    [05] Gao T, Ke S, Wang SJ, Li FB, Liu CS*, Lei J, Liao CZ, Wu F, Contrasting Mg isotopic compositions between Fe-Mn nodules and surrounding soils: Accumulation of light Mg isotopes by Mg-depleted clay minerals and Fe oxid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8, 237, 205-222.
    [06] Ding W, Xu J, Chen T, Liu CS*, Li JJ, Wu F*, Co-oxidation of As(III) and Fe(II) by oxygen through complexation between As(III) and Fe(II)/Fe(III) species. Water Research, 2018, 143, 599-607.
    [07] Wu F, Hua J, Zhou JM, Liu YH, Long S, Fei YH*, Liu CS*, Facet-specific reactivity of hematite nanocrystals during Fe(II)-catalyzed recrystallization. Chemical Geology, 2021, 583, 120460.
    [08] Hua J, Fei YH, Feng CH, Liu CS*, Liang S, Wang SL, Wu F, Anoxic Oxidation of As(III) during Fe(II)-Induced Goethite Recrystallization: Evidence and Importance of Fe(IV) Intermediat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21, 126806.
    [09] Liu CS, Massey MS, Latta DE, Xia YF, Li FB*, Gao T, Hua J, Fe(II)-induced transformation of iron minerals in soil ferromanganese nodules. Chemical Geology, 2021, 559, 119901. (IF=3.362)
    [10] Gao T, Liu YH, Xia YF, Zhu JM, Wang ZR, Qi M, Liu YZ, Ning ZP, Wu QQ, Xu WP, Liu CS*, Cadm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Fe-Mn nodules and surrounding soil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Cd sources. Fundamental Research, 2021, 1, 269-276.
     
    十件代表性技术授权发明专利(获授权专利31件,其中5件转让)
    [01] Chengshuai Liu, Xinwen Lu, Kaimin Shih, Fangbai Li, METHOD FOR RECOVERING LEAD FROM LEAD-CONTAINING DISCARDED ELECTRONIC WASTE CATHODE RAY TUBE GLASS, US Patent, US9650693B2 (美国);
    [02] Chengshuai Liu, Yahui Lv, Wei Wu, Fei Wu, Fangbai Li, Site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Treatment Equipment and Treatment Method Therefor, US Patent, US17044388 (美国);
    [03] 刘承帅,吕亚辉,吴维,吴非,李芳柏。重金属汚染現場土壌処理設備. 日本专利号:特许2020-517141号 (日本);
    [04] 李芳柏,崔江虎,刘传平,刘承帅。鉄の基の生物の炭材料、その制备技术およびその土壌污染管理中の応用. 日本专利号:特许第6339703号 (日本);
    [05] 刘承帅,吕亚辉,杨启豪,黄石光,李芳柏,李乐。一种污染土壤的安全处理利用方法,专利号:ZL2019108116323.0;
    [06] 吴非,刘承帅,李芳柏,陈曼佳,童辉,廖长忠。一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专利号:ZL 201610988109.X;
    [07] 刘承帅,王萌萌,李芳柏,黄宁生。一种巯基-铁基复合改性粘土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310135109.1;
    [08] 刘承帅,李芳柏,童辉,刘传平,陈曼佳,于焕云。一种铁基-腐殖质复合材料及其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专利号:ZL 201510390750.9;
    [09] 刘承帅,廖长忠,施凯闵,唐圆圆,李芳柏,陈曼佳,童辉,于焕云。一种用于铬渣中铬双重固定解毒的玻璃陶瓷化方法,专利号:ZL 201510713666.6;
    [10] 谢绍文,刘承帅,吴非。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专利号:ZL202011039984.6。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85891334传真:0851-85891334电子邮件:xudan@vip.gyig.ac.cn
    ICP备案序号:黔ICP备130010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