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重要组成部门,参与举办了主题为“遇见科学 预见未来”的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活动吸引了省内各大高校、中小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师生、职工,以及市民近千人来所参观。活动当天,环境室实验大楼及各种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向公众开放,充分展示环境室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公众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在助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尹祚莹副主任介绍国重实验室
活动当天,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批进入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人员的讲解下,通过科普讲解、趣味实验、大型仪器讲解等多种形式获知到实验室所涉及的领域。多接受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传统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平台、1.0MV加速器质谱仪等近30个实验场所让参观者们看到了各类实验仪器设备,了解到环境地球化学学科研究的相关内容。由科研人员、职工和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们通过耐心讲解和示范,生动地揭示了环境地球化学的奥妙,让参观者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其中:科普讲解方面举例:实验员莫彬彬老师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介绍了有关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方面的知识,宇宙射线和地球本底都存在一定剂量的辐射,只要不超过安全剂量,对大家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消除了公众对辐射的恐慌心理。趣味实验方面:由杨秀群和郭圆两位老师负责的化学小试验和显微镜观察实验深受大家的喜欢。化学小实验通过观察酚酞在酸溶液或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在碱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呈紫红色,加酸溶液至无色,再加碱溶液又变成紫红。观察样本微区结构特征时需要使用显微镜。由于人眼的分辨率为0.2mm,对于显微镜用于观察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结构并放大成像。虽然电子显微镜拥有强大的分辨能力,但是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显微技术,不是放大倍数越高越好。显微镜有两种基本类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目前环境室配有的光学(荧光)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1000 , 适合观察5~500 m大小的样品,比如洋葱表皮细胞,羽毛结构,蜜蜂口器等。当光学显微镜无法满足要求时,选择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适合观察微米到纳米级别超微结构,比如细菌,细胞器,病毒等。大型仪器讲解方面举例:实验室杨海全老师向大家讲解了实验室最新投入运行的加速器质谱(AMS)设备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详细介绍了环境样品碳十四分析的前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流程,以及我单位在相关领域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并回答了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参观的大学生们对这些高大上的仪器和科学奥秘非常感兴趣,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到地化所读研究生。
科普讲解
趣味实验
大型仪器讲解
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也了解到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环境室 徐丹/供稿)